- 基本解释
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 汉 王充 《论衡·对作》:“ 主父偃 嫉之,诬奏其书。天子下 仲舒 於吏,当谓之下愚。”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李实 ﹞陵轢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旧唐书·赵涓传》:“朝廷方讨 淮 蔡 , 环 诬奏 博宣 受 吴少诚 赂为反间,又妄説国家休咎,扇惑军情。”
- 基本含义
- 指无中生有地陷害别人,诬告他人。
- 详细解释
- 诬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诬”和“奏”。诬的意思是无中生有地诽谤、陷害,奏的意思是报告、上奏。诬奏的意思是指无中生有地陷害别人,诬告他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恶意陷害他人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诬奏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某人故意捏造事实、编造罪名,以此来陷害他人,或者用于批评某人的恶意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诬告,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他人的指责,不要随意诬陷别人。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有一位官员名叫李敬,他非常嫉妒周围的同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陷害同事的计策。他故意编造了一桩罪行,然后向朝廷上奏告发了同事。然而,这个计策被同事识破了,他们向皇帝上奏揭发了李敬的诬告行为,最终李敬受到了严惩。这个故事的传播,使得“诬奏”成为了一个警示人们不要诬告他人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诬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例句
- 1. 他无中生有地诬奏了我,害得我差点丢了工作。2. 别人的恶意诬奏不会影响到我,因为我有清白的证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这个成语:1. 将“诬”字理解为“无中生有”,即编造事实。2. 将“奏”字理解为“上奏”,即向上级报告。3. 将“诬”和“奏”两个字结合起来,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恶意陷害他人的行为。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成语,如“诬赖”、“诬陷”等,以扩大对于诬奏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的小明诬奏了我,说我偷了他的铅笔。2. 初中生: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最后一方诬奏了另一方,导致了更大的纷争。3. 高中生:在政治斗争中,有些人会利用诬奏来打击对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