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砚田 yàntián
[inkstone;inkslab] 旧时读书人以文墨维持生计,因此把砚台叫做砚田
又向别处另理砚田,时常到省城照看公子。——《歧路灯》
- 详细解释
(1).即砚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跃鱼见木石中》:“ 徐州 护戎 陈皋 供奉,行田间,遇开墓者,得玛瑙盂,圆浄无雕鏤纹,盂中容二合许,疑古酒巵也。 陈 用以贮水,注砚田间,砚之中有一鯽,长寸许,游泳可爱。”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 广东 产墨猴,长约三寸……以舌舐墨,砚田可终年不洗。” 赵朴初 《盘砚歌》:“歌 盘 之土歌 盘 泉,惟独不及 盘 石可以作砚田。温润如玉浮紫气,发墨不亚 歙 与 端 。”
(2).以砚喻田。谓靠笔墨维持生计。 宋 唐庚 《次泊头》诗:“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 清 戴名世 《砚庄记》:“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於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王力 《<同源字典>写成》诗:“望八衰翁老蠹鱼,砚田辛苦事耕锄。”
- 基本含义
- 指用作砚台的田地,比喻学问渊源深厚,知识渊博。
- 使用场景
- 砚田成语常用于形容学问深厚的人,特别是那些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可以用于表扬学问渊博的老师、学者、专家等。
- 故事起源
- 砚田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砚台是学习者必备的文房四宝之一,被视为学问的象征。砚田成语的形成,是通过将砚台与田地相比较,以突出学问的广博和深厚。
- 词语结构
- 砚田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砚”和“田”。
- 例句
- 1. 他的学问可算得上是一片砚田。2. 这位教授是一位真正的砚田,他的知识非常渊博。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砚台和田地进行联想,想象一个广阔的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砚台,象征着学问的广博和深厚。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个形象与砚田成语联系起来,以便更容易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砚台的重视,以及其他与学问、知识相关的成语,如“渊博如海”、“博学多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学问就像一片砚田,我很佩服他。2. 初中生:老师的学问可算得上是一片砚田,我们都很敬佩他。3. 高中生: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是一片砚田。4. 大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砚田。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