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高饤一词常用于形容学问、才能出众的人,也可以用来赞美品德高尚的人。可以用在各种文章、演讲、赞美或者批评的场合。
- 例句
- 1. 他的学识渊博,被誉为高饤之士。2. 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非常高饤,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学问、才能、品德等非常高尚、卓越。
- 基本解释
高迭于盘中的蔬果。多用于祭祀或待客,取其外形丰盛美观。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木馒头》:“木馒头,京师亦有之,谓之无花果……州郡待客多取为果床高飣。” 宋 范成大 《雪寒围炉小集》诗:“高飣羶根浇杏酪,旋融雪汁煮松风。”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高饤类似的成语,如高瞻远瞩、高风亮节等,扩展对高尚品质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是班级里的高饤之星。2. 初中生: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很高,真是个高饤的学生。3. 高中生:他的音乐才华很高,是我们学校的高饤之一。4. 大学生:这位教授的学问真是高饤,我们都非常钦佩。5. 成人: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才能和品德都非常高饤,是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 故事起源
- 高饤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庄子向老子请教如何修行,老子回答说:“夫高饤者,吾未之闻也。”意思是高饤这个境界,老子自己还没有听说过。后来,人们将这个词用来形容才能卓越、品德高尚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高”字与高尚、高度联系起来,将“饤”字与品德、才能联系起来,帮助记忆高饤一词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高饤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其中“高”表示高度、高尚,而“饤”表示品德、才能。
- 详细解释
- 高饤一词源自《庄子·逍遥游》:“夫高饤者,吾未之闻也。愿闻其详。”意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对人的极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