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令、格均为古代律法,因以“令格”泛指国家的法令或规章。《新唐书·刑法志》云:“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魏书·刑罚志》:“十二年詔:‘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格。’”《新唐书·舒元舆传》:“岁有才德纔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 基本含义
- 指某人的言行举止得体、规范,符合社会礼仪规范。
- 详细解释
- 令格是由“令”和“格”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令”指的是命令、要求,表示行为规范;“格”指的是规矩、规范,表示社会礼仪。令格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得体,符合社会礼仪规范,具备良好的教养和修养。
- 使用场景
- 令格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规范,适用于各种场景,如商务场合、社交场合、学校教育等。当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得体、规范时,可以使用令格这个成语来表达。
- 故事起源
-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孔子行孝于卫,卫人谓之仁。行孝于宋,宋人谓之知。行孝于曲阜,曲阜人谓之令。”孔子对子贡的言行举止很是满意,所以曲阜人称他为令格。
- 词语结构
- 令格属于形容词+名词结构的成语。
- 例句
- 1. 他的仪表端庄,言谈举止令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这位领导的令格形象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令格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个格子上,他的言行举止都非常规范,符合社会礼仪规范,这个人就是令格。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令格相关的成语,如“令行禁止”、“格物致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令格形象给我们树立了榜样。2. 初中生:老师的教育方法令格,让我们受益匪浅。3. 高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要展现令格的形象,带领同学们一起进步。4. 大学生:在校园里,我们应该保持令格的形象,做一个有修养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