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种民 zhòngmín
[tenant farmer] 佃民,租田种的人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 详细解释
道教语。指谨慎忠厚的信徒。《魏书·释老志》:“其中能修身练药,学长生之术,即为真君种民。”《云笈七籤》卷七九:“常捨秽率善,愿为种民。”
- 基本含义
- 指种植庄稼的农民。
- 使用场景
- 种民一词通常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农民种植庄稼的职业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种民一词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的称呼是农民。
- 故事起源
- 种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是描述公元前6世纪的历史事件。在那个时代,农民的身份地位相对较低,但种植庄稼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种民一词的使用,旨在强调农民的职业尊严,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
- 词语结构
- 种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 1. 他们一家都是种民,勤劳耕种,生活过得很充实。2. 农村的种民们每天起早贪黑,为了丰收辛勤努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种民”与农民的职业身份联系起来,同时思考农民种植庄稼的辛勤努力,来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农民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和贡献,以及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种民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爷爷是种民,每天都去田里种庄稼。2. 初中生:农民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劳动者,他们承担着粮食生产的重任,真是了不起的种民。3. 高中生:农民种植庄稼的辛勤付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他们是最可敬的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