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视而笑。公问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后或以“尝黿”比喻只了解局部。 宋 陆游 《读老子》诗:“《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管窥那见豹,指染仅尝黿。”
- 基本含义
- 比喻经验浅薄或见识狭窄。
- 详细解释
- 成语“尝鼋”源自古代传说。相传古代有人听说鼋肉非常美味,但他们没有亲自尝试过,只是听说而已。后来有人问他们是否尝过鼋肉,他们回答说自己尝过,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尝过鼋肉。因此,“尝鼋”成为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人们只是听说过某种事物,而没有亲自经历或了解过。
- 使用场景
- 成语“尝鼋”常用于批评那些只凭听说而不亲自去了解、经历的人,形容他们的经验浅薄或见识狭窄。
- 故事起源
- 据传,中国古代有一种叫鼋的乌龟,它的肉被认为非常美味。人们听说鼋肉的美味后,都想尝一尝。但因为鼋龟数量稀少,很难捕捉到,所以一些人只是听说过鼋肉的美味,却没有尝试过。后来,这种情况被用来比喻那些只凭 hearsay而不亲自去了解的人。
- 词语结构
- 主语 + 尝鼋
- 例句
- 1. 他对这个新概念一无所知,完全是尝鼋。2. 你只是听别人说过,根本就没有亲自尝鼋。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尝鼋”与“听说鼋肉的美味”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象的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听说鼋肉的美味后,却没有真正尝试过的情景,以此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经验、见识相关的成语,例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虽然没有去过海洋,但我不是尝鼋,我看过很多有关海洋的书籍。2. 初中生:他对电脑编程一窍不通,完全是尝鼋,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3. 高中生:他只是听说过这个学校的名字,却对学校的教学环境一无所知,完全是尝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