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讥评常用于描述批评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以嘲笑的方式进行批评。可以用来形容讽刺、嘲笑或批评他人的不足之处。
- 例句
- 1. 他经常讥评别人的缺点,却从不检视自己的问题。2. 她用讥评的口吻说出了大家心中的痛点。3. 这篇文章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讥评,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 反义词
谴责、指责、称道
- 基本含义
- 嘲笑和批评他人的缺点或错误。
- 基本解释
◎ 讥评 jīpíng
[ridicule and criticize] 讥讽评议
讥评时政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讽刺、嘲笑、批评等,以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的同学经常互相讥评,但是大家都是开玩笑的。2. 初中生:他讥评了我的数学成绩,让我感到很受伤。3. 高中生:在辩论比赛中,他用讥评的方式指出了对方观点的漏洞。4. 大学生:这篇论文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讥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故事起源
- 据说,讥评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故事中,庄子和一个朋友一起游山玩水,看到一只瞎眼的鹿,朋友嘲笑鹿的眼睛不好使。庄子则以讥评的方式指出,人类的眼睛虽然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也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讥评不仅仅是一种嘲笑和批评的行为,更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洞察问题的能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讥评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用嘲笑的口吻对着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进行批评,这样可以帮助记住讥评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动词+名词
- 详细解释
亦作“ 讥平 ”。讥议评论;讥讽批评。《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平 孝章 。” 李周翰 注:“平,议也。言讥议 孝章 得失也。” 唐 韩愈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讥评文章,商较人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至於女壻一发彼此相为,外貌解劝之中,带些尖酸讥评,只是丈人不是,更当不起。”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顾专制久长,鼎鑊为政,以聚敛穷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讥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那此无理的反对和任情的讥评, 焕之 听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