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知耻一词常用于教育和道德方面的讨论中,特别是在强调人应该有羞耻感和自我反省的情境下。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感到羞愧和懊悔。
- 例句
- 1. 他做错了事情后,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感到知耻。2. 只有具备知耻的品质,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
- 基本含义
- 知道羞耻,懂得感到羞愧。
- 基本解释
谓有羞恶之心。《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樵者目金而知耻,耕夫让畔以成仁。” 宋 曾巩 《叙盗》:“此谓养之既足,导之既明,则为盗者知耻而自新。”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强调羞耻感和自我反省的概念,如“面子文化”和“自我批评”的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中作弊了,我感到很知耻。2. 初中生:当我被老师批评时,我感到很知耻,决心要改正错误。3. 高中生:在班级比赛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感到非常知耻。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知耻”这个词语。
- 故事起源
- 据说,知耻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子张》中。孔子曾经问子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子张回答说:“是故士可杀也,女可辱也。不知耻,何以为学?”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出,子张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心,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学者。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知耻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犯错时感到的羞耻和懊悔的情绪,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知耻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知”和“耻”。
- 详细解释
- 知耻是指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缺点,感到羞愧和惭愧。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愿意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