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苟徇一词多用于批评那些为了追求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不顾道义的人或行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如利用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等。
- 例句
- 1. 他为了升职加薪,不择手段地苟徇自己的利益。2. 这个政府官员为了个人私利,苟徇了法律和公众利益。3. 不要为了一时的私利而苟徇自己的欲望,要坚守道义和原则。
- 基本含义
- 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道义、原则。
- 基本解释
亦作“ 苟狥 ”。无原则地顺从。《旧唐书·王求礼传》:“此詿误之人,比无良吏教习,城池又不完固,为贼驱逼,苟徇图全,岂素有背叛之心哉!”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朋友》:“惟恐少有攖拂而取疎远,故随事苟徇而覬亲密。” 明 归有光 《论三区赋役水利书》:“先时言水利者不知本原,苟狥目前,修一港一浦以塞责而已。”
- 延伸学习
- 苟徇是一个批评性的成语,可以引发对道德、原则等问题的思考。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利令智昏”、“唯利是图”等,以加深对这些道德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苟徇了自己的好朋友。2. 初中生:为了考高分,有些同学会苟徇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择手段地作弊。3. 高中生:有些政治家为了个人利益,会苟徇自己的权力,不顾百姓的利益。4. 大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有些人会苟徇自己的前途,不择手段地拉关系。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苟徇”这个成语。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 故事起源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淮阴侯刘邦在起兵反抗秦朝的统治时,他的部下韩信建议刘邦先立刘邦的儿子为太子,以稳定人心。但是另一位部下萧何却反对这个建议,认为刘邦应该立刘邦的弟弟刘贾为太子,因为刘贾是刘邦的亲弟弟,而刘邦的儿子还太小,不适合即位。最后,刘邦听从了韩信的建议,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个故事中的“苟徇”指的是韩信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顾道义,建议立刘邦的儿子为太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苟徇”与“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这个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也可以尝试将“苟徇”与类似含义的成语进行对比记忆,如“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等。
- 词语结构
- 苟徇是一个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句子的一部分。
- 详细解释
- 苟徇是一个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其中“苟”表示苟且,指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徇”表示追求,指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行动。苟徇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道义、原则,不顾他人利益而追求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