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避言可以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在家庭、工作、学校或社交活动中。它提醒人们在言辞之间保持冷静和理智,并避免使用激烈或冲突的语言。
- 例句
- 1. 在争论中,他总是能够避言保持冷静。2. 在处理矛盾时,我们应该学会避言而行。
- 基本含义
- 避免言辞或言语中的冲突、争执。
- 基本解释
(1).谓避世人议论。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或问 严光 、 樊英 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 注:“避毁誉之言而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又至庚戌科,则内阁三人,首辅 王太仓 不至,次辅 李晋江 以避言杜门,仅次辅 叶福清 一人在阁。”
(2).谓他人以恶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宋书·隐逸传序》:“贤者避地,其次避言。” 南朝 梁 沉约 《高士赞》:“亦有哲人,独执高志,避世避言,不友不事。”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参见“ 辟言 ”。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避言相关的成语,例如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等。这些成语都涉及到在交流中避免冲突和争执的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和朋友玩耍时,遇到了一些小矛盾,但我学会了避言,以保持友好关系。2. 初中生:老师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避言而不直接表达我的意见,以免引起争执。3. 高中生:在班级讨论中,我意识到避言有助于保持和谐的讨论氛围,避免了不必要的争吵。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避言,以避免冲突和矛盾,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 故事起源
- 避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徐无鬼》一章中。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只蝙蝠,他试图用话语驱赶蝙蝠,但蝙蝠却越来越靠近他。最后,他明白了蝙蝠并不会听懂他的话语,于是他放弃了用言语来驱赶蝙蝠的尝试,而是采取了行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某些情况下,言辞可能无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采取实际行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避言这个成语:1. 制作卡片:将成语和其含义写在一张卡片上,反复阅读和复习。2. 创造联想:想象自己处于一个争吵的场景,然后想象自己避免使用冲突的言辞,而是保持冷静和理智。
- 词语结构
- 避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第一个字是“避”,第二个字是“言”。
- 详细解释
- 避言是指在言谈之间避免使用冲突或争执的言辞,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或矛盾。这个成语强调了在交流中保持和谐和避免争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