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供书写的木简。亦指书翰。 唐 柳宗元 《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 孔子 作《春秋》,千五百年……秉觚牘,焦思虑,以为论注疏説者,百千人矣。” 元 马祖常 《壮游八十韵》:“童子操觚牘,价重麒麟罽。”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官员上奏的文书,也泛指文书。
- 详细解释
- 觚牍是中国古代官员上奏的文书,用来向上级报告事情或请求决策。觚牍的形象描述了古代官员的职责和权力,同时也暗示了文书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在现代汉语中,觚牍泛指文书,含有庄重、正式的意味。
- 使用场景
- 觚牍一词常用于形容正式、庄重的文书,可以用于描述官方文件、公文、报告等。也可以用来形容文章的风格,表示文章庄重、严肃、正式。
- 故事起源
- 觚牍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中,意为官员上奏的文书。觚牍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代的青铜器觚和牍。觚是一种古代的酒器,形状高大而庄重,用来盛放仪式上的美酒。牍则是古代写字用的薄木片,用来刻写重要的文书。觚和牍在古代官员的上奏文书中起到了象征和代表的作用,因此逐渐演变成为了觚牍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觚牍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
- 例句
- 1. 这份报告写得觚牍严谨,内容详实可信。2. 这份公文的觚牍之处体现了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3. 他的文章总是以觚牍之风,给人一种庄重而严肃的印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觚牍的形象与古代的觚和牍相联想,觚牍的庄重和正式可以与官员上奏的文书相联系。可以通过多读例句和运用觚牍来形容文书的句子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更多与文书、公文相关的成语,如文山会海、纸上谈兵等。还可以了解古代官员的职责和文书的用途,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发给我们的作业都是觚牍,要认真完成哦!2. 初中生:我写的作文被老师称赞为觚牍之作,我很开心。3. 高中生:这篇论文的觚牍之处体现了我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4. 大学生:我在实习单位负责起草觚牍,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5. 成年人:公司的公文都要求觚牍严谨,不能有任何错误和模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