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用六的词语解释
用六的意思
拼音:yòng liù    注音:ㄩㄥˋ ㄌㄧㄨˋ
基本解释

《易》《坤》卦特有之爻题,谓六爻皆六。《易·坤》:“用六:利永贞。” 高亨 注:“依古筮法,筮遇《坤》卦,六爻皆八,则以卦辞断事;六爻皆六,则以用六爻辞断事。用六犹通六,谓六爻皆六也。” 清 尹会一 《复莲宇先生书》之一:“用九、用六,渠自明於始终之义。”

基本含义
指用六根来感知事物,表示全面、周到、细致。
详细解释
用六是由佛教衍生而来的成语,意思是利用六根来感知世界。六根是指人体的六个感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用六表示能够全面、周到、细致地观察和体验事物。
使用场景
用六一般用于形容人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很强,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事物。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细节,全面考虑问题。
故事起源
用六这个成语起源于佛教,佛教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佛教认为,人们通过六根感知世界,而要真正了解事物,需要通过六根全面观察、思考和体验。
词语结构
用六是一个动词短语,由动词“用”和数词“六”组成。
例句
1. 他对细节非常注意,工作总是用六,几乎没有疏漏。2. 这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用六的精神。3. 他是一个用六的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记忆技巧
可以将用六的六个字拆分为两部分,用和六,用表示利用,六表示六根。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利用六个感官来全面观察和感知事物,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学习佛教相关的知识,了解六根的概念和佛教对于感知和观察的重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上学都要用六,用眼睛看书,用耳朵听老师讲课。2. 初中生:老师教我们要用六来观察实验现象,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3. 高中生:准备考试时,我会用六来复习,用眼睛看书,用耳朵听录音,用手写笔记。4. 大学生:在实习的时候,我会用六来观察工作环境,用耳朵听取同事的建议,用眼睛观察市场变化。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总是用六思考问题,用眼睛观察细节,用耳朵听取意见,用身体参与实践。
(0)
诗文中出现“用六”的诗词

乾坤吟

用九见群龙,首能出庶物。

用六利永贞,因乾以为利。

四象以九成,遂为三十六。

四象以六成,遂成二十四。

如何九与六,能尽人间事。

(0)

荆公

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

(0)

饯赵尚书摄御史大夫赴朔方军

劲虏欲南窥,扬兵护朔陲。

赵尧宁易印,邓禹即分麾。

野饯回三杰,军谋用六奇。

云边愁出塞,日下怆临岐。

拔剑行人舞,挥戈战马驰。

明年麟阁上,充国画于斯。

(0)

寿纳言许惺初七帙

鹤驭与鸾骖,宁闻剑履参。

何如铉鼎贵,更发蕊珠函。

今日矶边吕,当年柱下聃。

鸣琴单父记,飞舄尚方谙。

骢马金台骤,蝉貂柏府簪。

羊肠曾不顾,龙颔直教探。

如矢心何壮,颓纲力拟担。

因怀扇枕恋,不逐饱帆贪。

乐志长衡水,论才自杞楠。

枫宸思太岳,霜镜凛寒潭。

九列恒虚左,千寻立斗南。

景先真巨手,玄度故清谈。

鲁囧毛成锦,秦淮柳正毵。

纳言虞典重,优诏主恩覃。

漫尔前薪积,何妨晚蔗甘。

永贞爻用六,不朽事兼三。

兴替关黄绮,逍遥足翠岚。

登高大夫赋,中酒圣人耽。

谢傅庭生玉,陶公舆是篮。

云林馀硕果,火宅现优昙。

卿月秋光迥,文星爽气含。

麻姑能擘脯,青女亦传柑。

仙长颁真箓,天书降蔚蓝。

荣观四朝盛,雍拜五更堪。

有客咸歌郢,纷吾亦步邯。

宝刀情不浅,琼玖报犹惭。

开社香山后,论交若水涵。

蒲轮将有劝,莫倚挂瓢憨。

(0)

绿头鸭

道风清。武帘交互经营。

聚三天、合和两地,斡元宫、真气流行。

变刚柔、游龙牝马,应七十、十候生成。

走玉飞金,喷烟吸雾,相交水火迅当鸣。

六阴散、三阳鼎聚,丹品秀华英。

香风衬、金光透体,几缕霞明。

顿开基、头头性显,彻大千、沙界纵横。

拉轻吹、徘徊踊跃,步云霄、体段峥嵘。

非色非空,不增不减,海珍如意吐真晶。

罄内外、光华无碍,神用六通迎。

先天貌、功成荡荡,无复能名。

(0)

广雅书院联

同学尽知名士,不远数千里而来,讲贯切磋,实为两粤英才渊薮;

置身作何等人,愿闻二三子之志,文章勋业,须用六经根柢工夫。

(0)
诗词分类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诗人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邵宝 释函是 吴与弼 陆深 释函可 黎民表 朱诚泳 李之世 项安世 林光 佘翔 释居简 于慎行 虞俦 张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