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 záo pī ér dùn ㄗㄠˊ ㄆㄧ ㄦˊ ㄉㄨㄣˋ
凿坏而遁(鑿坏而遁)
见“ 凿坏以遁 ”。
- 基本含义
- 用凿子破坏,然后逃走。形容做了坏事后逃避责任。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做了错事后不敢承认,而是选择逃避责任的人。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比如描述一个人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后不敢面对上司,选择逃避;或者形容一个人在家庭中犯了错误后不敢承认,而是选择逃避责任。
- 故事起源
- 凿坏而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平津侯者列传》中。据说,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平津侯的人,他的儿子犯了罪,被追捕。为了逃脱惩罚,他用凿子故意破坏了墙壁,然后逃走了。因此,人们用“凿坏而遁”来形容逃避责任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凿坏而遁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一个连词组成。
- 例句
- 1. 他明知道是自己的错误,却凿坏而遁。2. 当事人在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后,选择了凿坏而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凿坏而遁”与逃跑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犯了错误后,用凿子故意破坏了墙壁,然后迅速逃走,逃避责任的情景。通过将情景与成语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逃避责任相关的成语,如“推诿扯皮”、“抱头鼠窜”等。了解这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提高对于逃避责任行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做错了事情,但是我不想承认,于是选择了凿坏而遁。2. 初中生:当老师问起我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时,我感到害怕,于是凿坏而遁。3. 高中生:我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我不敢面对现实,只能凿坏而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