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表彰节烈。《晋书·周虓传》:“臣闻旌善表功,崇义明节,所以振扬声教,垂美来叶。”
(2).表明节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諫以明节;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詼谐以取容。”
- 基本含义
- 指坚守正义、遵循原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压力的节操和品德。
- 详细解释
- 明节一词源于《左传·宣公十三年》:“明德之节,不可易也。”意为坚守明德之节操,不可轻易改变。明节强调一个人在面对困境、诱惑或压力时,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不为外界所动摇。
- 使用场景
- 明节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道德、品行方面表现出坚定和不可动摇的态度。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能够保持原则和正直,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轻易放弃原则、违背道德准则的人。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其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中的“明德之节,不可易也”一句成为了后来“明节”这个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明节中,“明”为形容词,修饰“节”;“节”为名词,表示节操、品德。
- 例句
- 1. 他在面对贪污的诱惑时,始终保持着明节,坚决拒绝了任何不正当的利益。2. 她是一个有明节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明亮的节日”,表示一个人的品德和节操就像明亮的节日一样光彩照人,不容被玷污。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道德、品德相关的成语,如“廉洁奉公”、“正直无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明节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我们要时刻保持诚实和正直的态度。2. 初中生:面对诱惑,我们应该坚守明节,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3. 高中生:明节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们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和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