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猪形之石。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三缝县》:“ 时坪 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猪於此,一朝猪化为石,迄今夷不敢牧於此。”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的固执、顽固或不灵活。
- 详细解释
- 石猪是指石头做成的猪形雕塑,因其固定不动的特性,成为了形容人或事物固执、顽固或不灵活的成语。它形象地比喻人或事物不愿意变通、不肯改变的态度。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个性固执、不愿妥协的人,或者指代坚持过时观念、不愿改革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固守旧观念的人。
-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齐策三》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中,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曾命人雕刻了一座石猪,放在宫廷中展示。一次,齐襄公邀请来了许多名匠,要他们对石猪进行改造,使其变得更加美观。然而,无论匠人如何努力,石猪始终没有变化。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石猪”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由“石”和“猪”两个字组成,构成了一个比喻性的成语。
- 例句
- 1. 他真是个石猪,从来不听别人的建议。2. 这个机构一直是个石猪,对新观念毫无接受能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想象一下一个坚硬的石头做成的猪,无论怎样改造都无法改变它的形状,从而形成了固执、不灵活的形象。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顽固、固执相关的成语,例如“铁石心肠”、“一根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是个石猪,从来不听老师的话。初中生:这个公司的管理层就像石猪一样,不肯改变。高中生:他的性格像石猪一样固执,很难和他合作。大学生:他们这个团队就是一群石猪,不愿意尝试新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