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情感,退缩不前,不敢争辩或反抗。
-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退抑不语,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2. 面对上司的批评,他退抑不前,没有解释自己的行为。
- 基本含义
- 指压抑、避讳、退让。
- 基本解释
退让谦抑。 宋 欧阳修 《与富文忠公彦国书》:“公以避灾为意,思欲深自退抑,此与上待元老之意本不相为谋也。”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 契丹 愿听盟约,逡巡退抑,不自矜伐。”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退抑”相关的成语,如“退避三舍”、“退避其锋”等,以扩大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在面对老师的提问时,有时会退抑不语。初中生:当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退抑,要勇敢面对。高中生: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因为紧张而退抑不前。大学生:在工作中,有时会因为害怕批评而退抑不敢发言。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个叫陈胜的农民领导起义军反抗暴政,但他在行军途中遇到了一片茂盛的竹林,他们害怕竹林中有敌人埋伏,因此退缩不前。后来,陈胜在竹林中挖出了一把竹叶,上面写着“退抑”,意思是要退避三舍,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人在困难面前的退缩和避讳。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退抑”与“退缩”相联想,两者都表示退避、退让的意思,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动词+动词
- 详细解释
- 表示抑制自己的情感或意愿,退让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