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果奴一词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盲目追随权威、没有自己的主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果奴这个成语来警示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目追随他人。
- 例句
- 1. 他一直是老板的果奴,从来没有自己的主意。2. 这些政客都是权力的果奴,只顾迎合上级,不顾民众的利益。
- 基本含义
- 指盲目追随别人、无原则地服从他人的人。
- 基本解释
果奴
果奴,除蔬菜外,包括水果在内的其他食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继“房奴”出现后,最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自称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成语的知识,可以深入研究相关的成语故事和用法。同时,也可以探索其他与成语相关的主题,如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些同学总是跟着别人做事,就像果奴一样。2. 初中生:我不喜欢那个学生,他总是盲目追随别人,真是个果奴。3. 高中生:在竞选班长的时候,有些同学只顾迎合老师,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真是一群果奴。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成为果奴,要有自己的主见。
- 故事起源
- 果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一个果树园子,里面的果实很甜美。园主为了保护果树园子,雇佣了一些人来照看果树,但这些人都很贪婪,经常偷吃果实。园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找来一只聪明的猴子,让它监视果树园子。猴子告诉园主,只要给它一些果实,它就会帮助园主抓住偷吃果实的人。园主同意了猴子的请求,猴子开始监视果树园子。然而,猴子并没有按照园主的要求去抓偷吃果实的人,而是自己偷吃果实。最后,园主发现了猴子的欺骗行为,称它为果奴。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果奴”拆分成两个字来记忆,将“果”与“奴”分开记忆。其中,“果”可以联想到水果,而“奴”可以联想到奴隶。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即盲目追随别人。
- 词语结构
- Subject + 是 + 果奴
- 详细解释
果奴-概述
果奴,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粮油在内的其他食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继“房奴”出现后,最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自称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菜价高了,“进口费”涨了,通胀压力已经从专家口中的数字变为普通人的“体感”,现在已经买不一元以下的菜了。真是郁闷啊,刚当了房奴,现在又要当果奴,菜奴。
果奴-价格上涨
2010年以来,大蒜、绿豆、叶菜、玉米等农产品(16.00,-0.36,-2.20%)价格大幅上涨。这一轮农产品接力般的涨价潮,在网络上也催生了一系列的网络热词。因大蒜、绿豆价格暴涨,被网友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近期大蒜、绿豆价格有所回落,但玉米、辣椒等却在接力涨价,“玉米疯”、“辣翻天”应运而生,而继“房奴”后,网上出现了“菜奴”、“果奴”,充满幽默的网友纷纷在论坛上大晒每日账本和省钱秘笈,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
果奴-菜奴延伸
菜奴:涨!涨!涨!可别以为只有大件消费品房、车才会催生“奴”,在农产品“涨”声遍野的最近,“菜奴”渐生。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份“菜奴省钱攻略”,网友称,当了房奴、车奴,如今在高涨的菜价之下,不少人又增加了一个“菜奴”的光荣称号,不少人开始纠集伙伴,探讨“菜奴”的省钱之道。
特征:网友总结,“菜奴”约出生于大蒜涨8倍、青菜涨3倍前。口头禅:“再便宜点啦”;看家本领:计算能力强(总是要比较哪个菜更便宜)、消息灵通(对哪个菜市场的哪类菜涨价情况了如手掌)、有预测能力(能根据天气预报预测菜价的涨跌)、创造力丰富(诸如“蒜你狠”、“豆你玩”等形象菜类术语乃“菜奴”首创)。
果奴-剖析原因
1、供给不足造成农民产生“涨价预期”,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有惜售心理,有杂粮也暂时不愿意出手。
2、成本因素也必须纳入考量。人力成本、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都涨了,农产品自然要涨价。
3、需求拉动效应也是农产品涨价的诱因之一。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对蔬菜、水果和杂粮的消费需求增加了,而这一轮农产品涨价,推涨的正是上述品种。
4、农产品涨价也不能排除商家投机和恶意炒作行为作祟。数据显示,2010年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升6.8%和12%。上述数据的传导效应将影响CPI,这从另一侧面印证农产品并非CPI攀高惟一推手。
果奴-应对措施
1、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王明权呼吁,为了减缓居民对通胀的“放大感受”,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居民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5%仍然幅度不够。
2、既然农产品并非通胀背后最大的推手,公众的视线自然就转移到了“信贷”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投资拉动模式”救中国经济于危难,与之相伴,“投资拉动”带来的通胀风险也如同始终“悬在中国经济头顶上的剑”。有专家质疑,信贷宽松导致目前通胀压力大增,并呼吁国家应该适时调整货币发放量。
3、并非所有专家都认同中国通胀压力已到“临界点”,货币被大量投放,但投放的很多项目短期内看不到效益,这让CPI“显得”比较高。不过这些项目的效益今后都会逐步显现。
4、以农产品涨价为例分析通胀利弊。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结果。随着农地和农业人口减少,农产品涨价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农产品涨价有益农民收入增长,甚至可以通过农产品流通环节解决大量就业。
5、随着居民收入增长,物价上涨仍在居民承受范围内。但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消费品种类远远达不到CPI统计依据的300多种,CPI统计结果往往就会与居民感受存在“差异”。
6、为了减缓居民对通胀的“放大感受”,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居民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5%仍然幅度不够,毕竟居民对通胀问题如此“敏感”,归根到底是因为手中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