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争斗、争吵不休的情况,可以用来描绘团队内部的纷争、政治斗争、两国之间的争端等。
- 例句
- 1. 他们两个斗杓了一夜,最后还是各退一步。2. 这个团队内部斗杓不休,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争斗、争吵不休,互相争斗的场面或状态。
- 基本解释
(1).即斗柄。《淮南子·天文训》:“斗杓为小岁。” 高诱 注:“斗,第五至第七为杓。” 宋 王安石 《作翰林时》诗:“欲知四海春多少,先向天边问斗杓。” 元 元淮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诗:“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纔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御制千字诏》:“斗杓所竖,节序以更。”参见“ 斗柄 ”。
(2).比喻为人所敬仰者或众人的引导者。 清 唐孙华 《顾端文公祠》诗之一:“斗杓当代擅声华,俎豆江干岁月遐。” 章炳麟 《<民报>纪念会祝词》:“自兹以后,惟不懈益厉,为民斗杓,以起征胡之鐃吹,流 大汉 之天声。” 章炳麟 《訄书·别录乙》:“ 黄先生 论学,如 大禹 导山水,脉络分明,吾党之斗杓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斗杓”相关的成语,例如“斗笠之人”、“斗转星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两个同学斗杓了一会儿,最后和好了。2. 初中生:班里的两个同学斗杓,争夺班长的职位。3. 高中生:政治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结果同学们斗杓起来,争论不休。4. 大学生:社团内部发生了斗杓,导致团队分裂。5. 成年人:公司内部斗杓不休,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 故事起源
- 斗杓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争斗。项羽在一次战斗中,与刘邦的军队对峙,为了避免自己的部下与刘邦的部下发生冲突,项羽派人拿着一根杓子出来,表示自己不与刘邦的部下争斗,只与刘邦单挑。后来,斗杓就成为了形容争斗的意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斗杓”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两个人拿着木制的杓子在争斗、争吵不休的场景,帮助记忆成语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详细解释
- 斗杓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羽乃谓其众曰:‘今日之事,吾与汝当之,汝辈皆勿复出。’遂使斗杓以战。杓者,一木也,羽乃使人以一木为兵,以示不与其众争斗。”这里的斗杓原指一种木制的兵器,后来引申为争斗的象征。成语“斗杓”形容人们争斗不休,互相争斗的场面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