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极鲜明;很明亮。《诗·豳风·七月》:“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朱熹 集传:“其朱者,尤为鲜明。”《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昭明堂,明堂孔阳。” 吕向 注:“孔,甚也;阳,明也。”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精神风貌高尚,品德纯正。
- 详细解释
- 孔阳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为“孔子之门人曰孔阳,其志不逾牆。”意思是说孔子的门徒中有一个叫孔阳的,他的志向不超过墙壁,形容他的志向非常高尚,但并不妄自尊大。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无私,不妄自尊大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故事源于孔子时代,孔阳是孔子的门徒之一,他的品德高尚,志向崇高,但并不自负。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风貌高尚,品德纯正。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他的品德高尚,一直被称为孔阳。2. 这个年轻人志向崇高,真是个孔阳之辈。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孔阳”与孔子的门徒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孔阳的高尚品德和崇高志向,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孔子及其门徒的故事,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班长是个孔阳,总是帮助别人。2. 初中生:我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孔阳,为社会做出贡献。3. 高中生:他的品德高尚,是个真正的孔阳。4. 大学生: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个孔阳,为人正直无私。5. 成年人:他的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孔阳,备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