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羹藜的词语解释
羹藜的意思
拼音:gēng lí    注音:ㄍㄥ ㄌㄧˊ
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的场景,也可用于形容家庭幸福、生活安定。
例句
1.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羹藜之间的时期。2. 他们一家人生活得相当羹藜。
基本含义
指人民的生活安定、国家的繁荣昌盛。
基本解释

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 唐 李颀 《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羹藜被褐环堵中,岁晚将貽故人耻。”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国泰民安”、“富贵荣华”等,加深对于国家繁荣、人民安定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家乡现在是一个羹藜之间的地方。2. 初中生: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实现真正的羹藜。3. 高中生:只有社会的羹藜,才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故事起源
《韩非子·喻老》中有记载:“秦昭王问韩非曰:‘羹藜之间,可得无盗乎?’韩非对曰:‘羹藜之间,未有不盗者也。’”这里的“羹藜之间”指的是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的时期。由于人民生活富裕,盗贼就会增加。这个故事中的“羹藜之间”成为了“羹藜”这个成语的来源。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羹藜”与人民的生活安定、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享用丰盛的羹汤和美味的藜饭,表示他的生活富足和幸福。
词语结构
主谓结构,没有固定的形式。
详细解释
羹,指一种煮汤;藜,指一种粮食。成语“羹藜”比喻人民的生活安定、国家的繁荣昌盛。表示社会安定、国家兴盛。
(0)
诗文中出现“羹藜”的诗词

渔父二首·其一

食箪虽薄尚羹藜,且喜今朝酒价低。

一棹每随潮上下,数家相望埭东西。

团团箬笠偏宜雨,策策芒鞋不怕泥。

应笑漆园多事在,本来无物更谁齐。

(0)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一

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

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竿半隐堤。

饭豆羹藜思两鹄,饮河噀水赖长霓。

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0)

歌行送别林良箴

拔剑击铜斗,醉作游子歌。

凉风萧萧堕梧叶,清猿袅袅啼绿萝。

羡君为人好风采,谁那襟期隔山海。

握手频分两地愁,卜邻空费千金买。

买臣萧条主父贫,布褐羹藜多苦辛。

我今与子俱未达,蹭蹬岂若寻常人。

伯劳东飞燕西去,斗酒相欢别岐路。

座上同声歌送君,杜陵野客心偏苦。

双溪竹屿入云林,君去携书更抱琴。

近闻下榻多贤者,若个交游情最深。

(0)

再吟三首·其三

牵牛篱落蛙池雨,甑有新炊圃有蔬。

团聚秋来少烦恼,只羹藜苋莫羹鲈。

(0)

耕乐翁

春风动阡陌,万汇俱欣欣。

负郭数顷田,及时耕且耘。

朝带西畴雨,暮拂东皋云。

芃芃长禾黍,不辞沾体勤。

妇子事晨馌,羹藜芼香芹。

日入荷锄归,远下牛羊群。

山村四五家,鸡犬声相闻。

秋成共收穫,遗秉何纷纭。

但见仓庾盈,孰知尘世氛。

瓦盆注新绿,畅饮总成醺。

醉来歌击壤,此乐宁可云。

嘅慕鹿门老,永怀盘谷君。

斗酒欲相劳,银鱼未能焚。

(0)

北楼感事

北楼出林杪,登览开病姿。

旁带滁州城,雉堞何逶迤。

下入刺史宅,却临统军池。

伊予翰林客,失职方在兹。

两衙簿领外,尽日吟望时。

晚窗度急雨,夏木交繁枝。

淮南气候殊,经秋啭黄鹂。

檐前有山果,采掇亦甘滋。

樽中有官酝,倾酌任醇醨。

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

念昔李太尉,落落邦家基。

下笔到西汉,料兵如六奇。

谪官来此郡,郁郁持一麾。

尝作怀嵩楼,记文悲盛衰。

甚得进退理,深明祸福机。

未几再入用,斯言忽如遗。

君恩匪胶柱,天殃若影随。

六月万里行,炎荒竟不归。

功成又名遂,不退将安之。

姑以人事较,勿凭天命推。

矧予草泽士,被褐复羹藜

谬因弄文翰,八载侍丹墀。

三入承明卢,古人期并驰。

玉堂百日罢,所累非文词。

强仕未为老,望郎不为卑。

淮边永阳郡,人物自熙熙。

费用量所入,丰约从其宜。

一妻本糟糠,不识金翠施。

三男无庶孽,讵爱纨绮赀。

甘贫绝诛求,易退无羁縻。

五十拟归耕,何必悬车期。

且予望卫公,云龙与山麋。

唐贤昔际遇,文雅道光辉。

进士取将相,易于俯拾棋。

自从五代来,素风已陵迟。

干戈为政事,茅土输健儿。

儒冠筮仕者,仅免寒与饥。

至今明圣代,此风犹未移。

自无经济术,乌用碌碌为。

归欤复归欤,无忘北楼诗。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梅之焕 张昪 蔡薿 黎培敬 吴迈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