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遐心常用于形容人思维散漫、不专注的状态。它可以用来形容学生在学习时心思不集中,容易走神;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只沉迷于幻想和理想中。
- 例句
- 1. 他在课堂上总是遐心,无法集中注意力。2. 她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整天遐心于自己的幻想世界。
- 基本含义
- 遥远的心思,远离现实的思考
- 基本解释
(1).与人疏远之心。《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朱熹 集传:“毋贵重尔之音声,而有远我之心。” 明 汤显祖 《答门人桂仲雅书》:“我所思兮在 桂林 ,乃三年不通一问,而有遐心耶?” 清 陈确 《哭长翁叔父文》:“徒以山川辽越,音问久疏,二十年来,窅如隔世。叔父遽疑其有遐心。”
(2).避世隐居之心。 南朝 齐高帝 《塞客吟》:“悟樊笼之或累,悵遐心以栖远。” 宋 陈师道 《寄答王直方》诗:“怀禄有遐心,从俗无远韵。”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之八:“忽忽生遐心,终朝閟金玉。”
(3).放逸不羁之心。 汉 张衡 《思玄赋》:“收畴昔之逸豫兮,卷淫放不遐心。”《晋书·元帝纪论》:“或高旌未拂,而遐心斯偃,迴首朝阳,仰希乾栋,帝犹六让不居,七辞而不免也。”
(4).广阔的胸襟。 清 黄宗羲 《蒋万为墓志铭》:“ 万为 之文,御以遐心,主以理骨,儼然大家体裁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思维、心境相关的成语,如“心猿意马”、“心不在焉”等,以丰富词汇和理解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上课时有时会遐心,老师常常提醒我要专心听讲。2. 初中生:他在考试前总是遐心,导致成绩不理想。3. 高中生:她遐心于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意见。4. 大学生:大学生活充满了诱惑和选择,有时会让人遐心,难以做出决策。
- 故事起源
- 关于遐心的具体故事起源尚不明确,但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思维状态,他们常常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思考遥远的理想和哲学问题。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遐心的“遐”字联想为“遥远”,将“心”字联想为“思绪”,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另外,可以通过构思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助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站在山巅,心思飘忽不定,远离现实。
- 词语结构
- 遐心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遐心是由“遐”和“心”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遐指遥远、远离,心指思绪、思考。遐心表示思虑遥远、超脱现实的心思,指人的思维跳脱现实,飘忽不定,难以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