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或行为不端正,不守规矩,不遵循道德准则的情况,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的不良行为。
- 例句
- 1. 他的行为真是靡佗,一点都不守规矩。2. 这个人靡佗的举止让人很不喜欢。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放荡、不检点。
- 基本解释
见“ 靡它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靡靡之音、靡费心机等,以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靡佗了,老师批评了他。2. 初中生:班里有一个同学总是不守规矩,举止很靡佗。3. 高中生:她的行为放荡不检点,完全是一个靡佗的形象。
- 故事起源
- 靡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鲁庄公对于一位名叫靡佗的人的评价。据说,靡佗是鲁国的一个官员,他的行为放荡不检,不遵守规矩,举止不得体,因此被鲁庄公用“靡佗”这个成语来形容他。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放荡不检点的行为,举止不得体,然后将这个形象与靡佗这个成语联系起来。
- 词语结构
- 靡佗由两个汉字组成,靡和佗。
- 详细解释
- 靡佗是由靡和佗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形容人放荡不检点,不守道德规范,行为不端正,举止不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