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个人或团体对外界的意见和声音置之不理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决策或行动中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一意孤行。
- 例句
- 1. 他总是对别人的意见置之不理,真是一副耳塞心态。2. 这个团队的领导者总是自以为是,对团队成员的建议充耳不闻,真是一副耳塞心态。
- 基本含义
- 比喻不听劝告或拒绝接受外界的意见和信息。
- 基本解释
◎ 耳塞 ěrsāi
(1) [earplug] 一种用柔韧材料制成的可塞入外耳道的器件(如用来防水或挡音的)
(2) [ministure earphone]塞在耳中的小型受话器
◎ 耳塞 ěrsāi
[cerumen] [口]∶耳垢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耳塞相关的成语,如“充耳不闻”、“闭门造车”等,以增加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听妈妈的话,就像戴了一副耳塞一样。2. 初中生:他总是对老师的建议充耳不闻,不知道自己的错误。3. 高中生:有些人总是闭门造车,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真是一副耳塞心态。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摒弃耳塞心态,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更好的团队效果。
- 故事起源
- 耳塞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行走时,遇到了一个劝告他不要前进的人。但是这个人执意不听劝告,将耳朵用塞子堵住,继续前进。结果,他走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方,因为他完全听不到其他人的提醒和警告。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固执己见,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避免陷入危险和错误的决策。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耳朵和塞子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可以想象一个人将耳朵用塞子塞住,拒绝听取他人的声音和建议,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形象,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耳塞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耳”和“塞”。
- 详细解释
(1).即耳垢。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九:“ 郑师甫 云:尝患足上伤手疮,水入,肿痛不可行步。有丐者令以耳塞敷之,一夕水尽出,愈。”参见“ 耳垢 ”。
(2).旧时妇女的耳饰。 清 顾起元 《客座赘语·女饰》:“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今 江寧 妇人耳上缀环,老妇所缀谓之耳塞。”
(3).用软橡胶制成的塞子。游泳时塞在耳中,以防止进水。
(4).可塞于耳中的小型受音器。常用在音响设备和助听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