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眇緜 ”。 1.远视貌。 汉 扬雄 《法言·先知》:“知其道者其如视,忽眇緜作昞。” 李轨 注:“眇緜,远视。”
(2).幽远;高远;辽远。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封翫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奏丝竹之愤怨兮,声激越而眇緜。” 宋 叶适 《林叔和见访道旧感叹因以为赠》诗:“众骏跨险远,独鵠超眇绵;谓当共驂服,可以争联翩。” 明 何景明 《织女赋》:“流波兮眇绵,致予兮遐音。”
(3).指高空。 宋 秦观 《次韵莘老》:“较艺先豪俊,飞声动眇绵。”
- 基本含义
- 形容事物微小、细碎、纤细。
- 详细解释
- 眇绵是一个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组成的成语,其中“眇”意指微小、细碎,而“绵”则表示纤细、柔软。合在一起,形容事物微小、细碎、纤细。
- 使用场景
- 通常用来形容细碎的事物,可以用来描述细腻的画作、细密的刺绣、柔软的毛发等等。
- 故事起源
-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刘安的学者,他在一次观察天象时,发现了一颗微小而纤细的星星,他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他创造了成语“眇绵”来形容这颗星星的微小和纤细。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
- 例句
- 1. 她的书法字迹眇绵细腻,令人赞叹不已。2. 这幅画的线条眇绵,展现出了细腻的艺术感。3. 她的发丝柔软而眇绵,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颗微小而纤细的星星,它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非常细碎。将这个形象与成语“眇绵”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细碎、纤细相关的成语,如“细水长流”、“细枝末节”等等,来拓展对这些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头发眇绵细腻,像丝绸一样柔软。2. 初中生:他的字写得很眇绵,每一笔都很细致。3. 高中生:这幅画的线条眇绵而细腻,展现出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