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行事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或组织在处理事务时的态度和方式。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组织的行为方式的评价,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或他人在处理事务时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和方法。
- 例句
- 1. 他行事稳健,始终坚持原则。2. 这个组织行事果断,效率很高。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举止,以及处理事务的方式和方法。
- 基本解释
◎ 行事 xíngshì
(1) [act;handle matters]∶办事;做事
(2) [behavior;conduct]∶行为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行事”相关的成语,比如“行动派”、“行将就木”等。同时,也可以了解更多与行为和态度相关的成语,拓展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要学会行事得体,做一个懂规矩的好孩子。初中生:老师教导我们要懂得行事稳重,不要轻易冲动。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要有计划地行事。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会以身作则,行事公正。成年人:在工作中要注重团队合作,灵活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有一则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齐国的大臣管仲。管仲是齐国的重要官员,他的行事作风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尊重。这个成语就是由此故事而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行动中的态度和方式。
- 英文翻译
1.(办事; 做事) act; handle matters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行走的过程中,他的行为举止和处理事务的方式和方法都很重要。通过将行走和处理事务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动词 + 名词
- 详细解释
(1).办事;从事。《易·乾》:“终日乾乾,行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迨行事之时,天气清朗。”《西游记》第五五回:“待 老孙 进去打听打听,察个有无虚实,却好行事。”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少奶奶:‘那我也只能照话行事。’”
(2).所行之事实。《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宋 苏洵 《史论上》:“夫《易》《礼》《乐》《诗》《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 王綯 曰:‘ 舜陟 语甚壮,似可托以方面。’上曰:‘言未可信,须在行事。’” 许杰 《赌徒吉顺》:“他觉得他老婆的说话是对的,行事也是对的,反是自己的行为,太辜负了她了。”
(3).出使之事;行人之事。《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为卿於 齐 ,出弔於 滕 ,王使 齐 大夫 王驩 为辅行, 王驩 朝暮见,反 齐 滕 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韩非子·说林上》:“公佩僕璽而为行事,是兼官也。” 陈奇猷 集释引 俞樾 曰:“是僕与行为官名,言佩僕之璽而为行之事也。”参见“ 行人 ”。
(4).指行房。《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行事已毕, 巫娘子 兀自昏眠未醒。”
(5).往事;成事。《周礼·秋官·士师》“掌事之八成” 汉 郑玄 注:“八成者,行事有八篇,若今时决事比。” 贾公彦 疏:“凡言成者,皆旧有成事品式,后人依而行之。” 孙诒让 正义:“行事犹云往事。”《汉书·翟方进传》:“时 庆 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赎论。” 刘敞 刊误:“ 汉 时人言行事成事,皆谓已行已成事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序》:“缀片言於残闕,访行事於故老。”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当 汉 氏失驭,英雄角力, 司马彪 又録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 郭沫若 《论中德文化书》:“其他原始生活的资料更是绝无仅有,有的多是贵族的游乐与国家的行事了。”
行为;事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然始以 之翰 知 师鲁 最深,又少与之游,尽见其行事。” 清 吴敏树 《程日新先生家传》:“里中 程日新 先生。先辈读书。诚长者,而未及请问其行事。”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苏曼殊 ﹞又嗜 吕宋 雪茄烟,偶囊中金尽,无所得资,则碎所饰义齿金质者,持以易烟。其他行事都类此。”
行业。《儒林外史》第三回:“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参见“ 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