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隐匿;潜藏。《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 王逸 注:“身虽隐匿名显彰也。” 汉 王充 《论衡·佚文》:“五经之儒,抱经隐匿, 伏生 之徒,窜藏土中。”
- 基本含义
- 指躲藏、隐匿或藏匿起来,不敢露面或显露真实身份。
- 详细解释
- 窜藏一词主要用来形容人们躲避或隐藏自己的行为。它可以指某人为了逃避追捕或处罚而躲藏起来,也可以指某人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或意图,不敢公开展示。窜藏还可以表示某人躲避困扰或问题,不愿面对现实。
- 使用场景
- 窜藏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某人逃避追捕、躲避法律追究或躲避他人的追求。它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或意图,不敢公开表露。此外,窜藏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逃避困扰或问题,不愿面对现实。
- 故事起源
- 窜藏这个成语最早出自《竹书纪年》。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楚襄王因为害怕受到秦国的侵略,不敢露面。他窜藏在楚国境内的深山老林中,不敢公开亮相。后来,楚襄王以窜藏的方式成功避开了秦国的追击,并最终成功保住了楚国的疆土。
- 词语结构
- 窜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窜”是动词,表示逃避、躲避;“藏”是动词,表示隐藏、躲藏。
- 例句
- 1. 他犯了错之后就窜藏起来,不敢面对自己的责任。2. 那个犯罪嫌疑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窜藏了好几天。3. 这位明星窜藏在家中,不愿公开露面。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窜藏的含义,将其与逃避、隐藏等概念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躲藏起来,不敢面对现实,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窜藏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应用,以及与窜藏相关的其他成语,如窜门、窜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后,窜藏到教室的角落里,不敢出来。2. 初中生:这个小偷经常窜藏在人群中,以便更好地行窃。3. 高中生:她在家里窜藏了一个星期,不敢出门面对自己的失败。4. 大学生:他窜藏在图书馆里,一心准备考研究生。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窜藏”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