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纳夏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某种税收的征收,也可以用来比喻对某种负担或压力的承担。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使用纳夏来描述政府对企业或个人的税收征收,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承担的各种压力和负担。
- 例句
- 1. 政府每年夏季都会纳夏,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2. 这个企业在去年纳夏的税赋比前一年增加了很多。
- 基本含义
- 纳夏是指收取夏季的税赋。
- 基本解释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锺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驁夏》。” 郑玄 注:“四方宾来,奏《纳夏》。”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纳夏这个成语,可以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税收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情况。同时,还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夏天到了,农民叔叔们要纳夏给国家了。2. 初中生:政府每年都会按照法律规定纳夏,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3. 高中生: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纳夏的税赋来支持国家的建设。4. 大学生: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纳夏,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 故事起源
- 纳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在古代,农民需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每年夏季将农产品交纳给国家作为税赋。这种农业税收制度被称为纳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种税收的征收或对某种负担的承担。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纳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农民在夏季将农产品纳给国家作为税赋的场景,这样就能够很容易地记住纳夏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纳夏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纳”和名词“夏”组成。其中,“纳”表示收取,征收的意思;“夏”表示夏季。
- 详细解释
- 纳夏是一个古代的农业税收制度,指的是收取夏季的税赋。在古代中国,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纳夏是国家对农民征收的一种税收形式。纳夏的税赋主要包括粮食、丝绢、布匹等农产品。纳夏的实行是为了满足国家的经济需求,同时也是一种对农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