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心地坦白,毫不隐瞒的情况。例如,当我们要表达一个人说话直率,不避讳真话时,可以使用无讳这个成语。
- 例句
- 1. 他是个很直率的人,从来不讳言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无讳的人。2.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毫不讳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 基本含义
- 毫不讳言,毫不隐瞒。形容心地坦白,不避讳。
- 基本解释
(1).没有顾忌;没有隐讳。《后汉书·陈忠传》:“如其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使太中大夫 郑泉 聘 刘备 于 白帝 ,始復通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晋书·范宁传》:“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2).不讳。指灭亡。 严复 《原强》:“其间递嬗,要不过一姓之废兴,而人民则犹此人民,声教则犹古声教,是则即今无讳,损益可知。”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诚实、坦白相关的成语,如“言而无信”、“信口雌黄”等。这些成语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无讳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是一个无讳的人,我从来不说谎话。2. 初中生:老师问我们有没有在考试中作弊,我毫不讳言地回答了她。3. 高中生:在面试中,我会毫不讳言地表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4. 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会无讳地告诉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政策和规定。
- 故事起源
- 无讳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当时,齐国有一位名叫子禽的大臣,他在向齐僖公劝谏时说道:“臣无讳言,臣听闻,君子不以言举人,人以言举君子。”这句话意味着诚实的人不以言语来评价别人,而是通过别人的言语来评价自己。从此以后,“无讳”逐渐演变成了表示心地坦白,毫不避讳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无讳”与“心地坦白,毫不隐瞒”这个意思联系起来,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无讳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字“无”表示没有,第二个字“讳”表示避讳、隐瞒。
- 详细解释
- 无讳是指毫不讳言,毫不隐瞒。讳,指避讳、隐瞒。无讳形容一个人心地坦白,不避讳,不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