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士大夫应有的节操。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宋 陆游 《自责》诗:“未掛衣冠惭士节,免输薪粲荷君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廷杖》:“今上则斥为编氓,使被笞者优游养创,无靦颜视事之耻。且赐环寻亦相继。其保完士节更胜前朝云。”《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如今的官府,你若有甚么士气,又説有甚么士节,你就有 韩 柳 欧 苏 的文学, 苏 黄 米 蔡 的临池,且请你一边去闲坐。”
- 基本含义
- 士人的节操和品德。
- 详细解释
- 士节指士人的节操和品德。士人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包括忠诚、正直、诚实、守信等。士节强调士人应当以道德为准绳,时刻保持高尚的品行,不受外界诱惑和利益的干扰。
- 使用场景
- 士节常用于形容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人,也用于批评那些背离道德准则的人。可以用来称赞那些忠诚、正直、守信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讲道德、不守信用的人。
- 故事起源
- 士节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卫灵公》这篇文章中。其中有一段对话是孔子与卫灵公的交流,孔子问卫灵公:“君子有三戒而后可以小康:一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二曰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三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段对话中的“戒之在得”被解释为“戒之在利”,即戒之在追求私利。后来,人们将这段对话中的“戒之在得”解释为士人应当戒除私利,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 词语结构
- 士节是一个名词短语,由“士”和“节”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一直秉持着士节,从不为私利而动摇。2. 这位政治家因为他的士节和正直而受到人们的敬仰。3. 面对诱惑,他始终保持着士节,没有被利益所动摇。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成语“士节”:将“士”字与“士人”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身着古代士人服装的人站在高山之巅,他守护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品德,展现出高尚的士节。
- 延伸学习
- 想要进一步了解“士节”,可以学习相关的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如《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品德和道德相关的成语,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忠诚不渝”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有士节的好同学,从不欺负弱小的孩子。2. 初中生:我们应该向那些有士节的人学习,努力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3. 高中生:他在考试中坚持遵守考场纪律,展现了他的士节和自律精神。4. 大学生:在职场上,我们应该坚守士节,不为私利而违背道德准则。5. 成年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士,我们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的士节,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