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行遣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言行得体得当,符合社会礼仪,适应不同场合的要求。可以用来夸奖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也可以用来提醒别人注意自己的言行。
- 例句
- 1. 他的行遣举止得体,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2. 作为一名公务员,他的行遣应该更加注意,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和风采。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言辞行为得体得当,能够适应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 基本解释
处置;发落。 宋 苏轼 《与朱鄂州书》:“若依律行遣数人,此风便革。”《宋史·任伯雨传》:“臣闻北使言,去年 辽 主方食,闻中国黜 惇 ,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 南朝 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明史·徐阶传》:“帝恶给事御史抨击过当,欲有所行遣。”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行遣相关的成语,例如“言行举止”、“礼尚往来”等,来拓展对于言行举止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注意行遣,不能说脏话。2. 初中生:作为学生代表,我要注意行遣,做到言行得体。3. 高中生:参加面试时,我们要注意行遣,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4.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我们要注意行遣,不要言谈举止过于随便。5. 成年人:作为一个职场人士,我们要注意行遣,与同事和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
- 故事起源
- 行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段对话。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段话强调了君子应该重视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忠诚信义,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并且在犯错时不怕改正。这段话中的“主忠信”和“过则勿惮改”可以理解为行遣的基本要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行遣”拆分为“行”和“遣”两个部分来记忆。其中,行可以理解为行为、举止;遣可以理解为派遣、安排。将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言行得体得当。
- 词语结构
- 行遣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行”和宾语“遣”组成。
- 详细解释
- 行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行”指言行举止,表示人的行为举止;“遣”指派遣、安排,表示人的言行得体得当。行遣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言行得体合规,能够适应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