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博望一词常用于表扬有远见、有眼光的人,也可以形容人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准确的判断。
- 例句
- 1. 他是一位博望之士,对市场发展趋势了如指掌。2. 这个项目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博望的眼光,能够提前预见到问题并做出调整。
- 基本含义
- 指远望、高瞻远瞩的意思。
- 基本解释
(1).古山名。即今 安徽 当涂 西南 东梁山 ,与 和县 南 西梁山 隔江相对如门,故又称 天门山 。历来为攻守要地。《文选·陆倕<石阙铭>》:“乃假天闕於 牛头 ,託远图於 博望 。” 李善 注:“ 孝武 大明 七年 博望 梁山 立双闕。”
(2).苑名。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登贤 博望 ,献赋 清漳 。”详“ 博望苑 ”。
(3). 汉 张骞 的封号。《汉书·张骞传》:“ 騫 以校尉从大将军击 匈奴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 騫 为 博望侯 。” 明 刘基 《题陈大初画扇》诗之二:“争似乘槎随 博望 ,玉绳光裹看山河。”参见“ 博望槎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博望”相关的成语,如“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等,以扩展对该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博望的人。2. 初中生:老师说要有博望的眼光,我们要多读书,多了解社会。3. 高中生:他是个博望之士,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很准确的判断。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博望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 故事起源
- 相传,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卫鞅曾经建议国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提升国家的实力。他说:“臣闻博者广也,望者远也。故博望者,广瞻远瞩之人也。”这句话成为了后来“博望”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博望”理解为“广泛地了解,远瞻未来”的意思,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比如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山之巅,广阔的视野让他能够远瞻未来,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由两个字组成,前一个字为“博”,后一个字为“望”。
- 详细解释
- 博望一词源自《孟子·滕文公下》:“博者,广也;望者,远也。”意思是广泛地了解事物,远瞻未来。形容人有远见卓识,能够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