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封驳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可以使用。比如,当你在辩论或讨论中使用严密的论证和辩驳,使对方无法反驳时,可以说你成功地封驳了对方的观点。此外,封驳也可以用来形容文章或论文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表示作者通过充足的证据和论证使对方无法反驳。
- 例句
- 1. 他用充足的证据和逻辑封驳了对方的观点。2. 这篇文章通过严密的论证和辩驳成功地封驳了批评者的指责。
- 基本含义
- 封驳指的是堵塞、封闭,形容言论或文章严密且不容反驳。
- 基本解释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辩论和论证相关的成语,如驳斥、驳论、辩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小明用自己的玩具封驳了小红的抱怨,小红无话可说。2. 小学生:小明通过充分的论证和辩驳封驳了同学们对于禁止手机的意见。3. 初中生:小明通过严密的论证和辩驳成功地封驳了老师关于作业的批评。4. 高中生:小明在辩论赛中通过充足的证据和逻辑封驳了对方的观点,赢得了比赛。5. 大学生:小明的论文通过严密的论证和辩驳成功地封驳了批评者的指责,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希望以上关于“封驳”的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封驳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李斯列传》。故事讲述了李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地位,设计陷害赵高的情节。他将赵高的罪行一一揭露,通过严密的论证和辩驳使得赵高无法反驳,最终赵高被杀。这个故事成为了封驳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封驳的意思与阻挡、堵塞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关联记忆。同时,可以尝试使用封驳这个成语造句,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封驳是一个动词+动词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封驳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封”表示封闭、关闭,第二个字“驳”表示阻隔、阻挡。封驳这个成语形容言论或文章严密且不容反驳,意思是指通过严密的论证和辩驳使对方无法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