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上古特指象牙和犀牛皮。《书·禹贡》:“厥贡……齿革、羽毛。” 孔颖达 疏:“《诗》云:‘元龟象齿。’知齿是象牙也……革之所美,莫过於犀,知革是犀皮也。”《周礼·天官·内府》:“凡四方之币献之金玉、齿革、兵器,凡良货贿入焉。”引申为珍贵的器物材料。 明 唐顺之 《赠张地官督赋江南》诗:“舳艫接水通千里,齿革盈筐备五材。”
- 基本含义
- 指牙齿和皮革,比喻武器和防具。
- 详细解释
- 齿革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它的字面意思是牙齿和皮革。牙齿代表武器,皮革代表防具。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武器和防具,也可以泛指战争用具或军事装备。
- 使用场景
- 齿革一词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形容战争军事方面的内容。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用得较少,更常见的是它的引申义,用来形容某种战争工具或军事设备。
- 故事起源
- 《左传·哀公十三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在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孟尝君想要征服鲁国,他派人去向鲁国国君问借战争用具,其中就包括了齐国的齿革。鲁国国君感到非常困惑,因为齿革是用来攻击敌人的战争武器,而不是借给别人使用的。后来,鲁国国君向孟尝君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孟尝君才明白了误解。这个故事也成为了齿革一词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主体+ 修饰成分
- 例句
- 1. 他手里握着一把锋利的齿革,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2. 这个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研发出了一种先进的齿革。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齿革这个成语与“战争”、“军事装备”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可以想象一个战士手握着一把锋利的齿革,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战争、军事有关的成语,如“兵强马壮”、“兵不厌诈”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画了一幅画,上面有很多小人,他们手里都拿着齿革,准备打仗。2. 小学生:爷爷曾经告诉我,齿革是战争时用的武器和防具。3. 初中生:我在历史课上学到,古代战士使用的齿革可以帮助他们保护自己并攻击敌人。4. 高中生:这本小说中描述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士兵们手持齿革,勇敢地向前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