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 guǒ shī mǎ gé ㄍㄨㄛˇ ㄕㄧ ㄇㄚˇ ㄍㄜˊ
裹尸马革(裹屍馬革)
见“ 裹尸马革 ”。
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忠勇无畏,战死沙场。语本《后汉书·马援传》:“方今 匈奴 、 乌桓 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於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杨诚斋军门》:“如使 芳 执殳效命,早裹尸马革矣。”亦作“ 裹尸马革 ”。 宋 陆游 《陇头水》诗:“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清 孙义钧 《前定海行》:“裹尸马革壮夫心,囊骨鴟夷忠勇节。”
- 基本含义
- 指为了报国而死,将自己的尸体用马皮裹起来,以示坚贞不屈,不畏牺牲。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英勇牺牲的军人、志愿者或其他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业或理想的坚持和牺牲精神。
- 故事起源
- 裹尸马革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据说有一位名叫魏武王的国君,他的军队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击败,他本人也被敌人追杀。在他被敌人包围的危急时刻,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尸体裹住马皮,以示坚贞不屈的决心。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形容英勇牺牲精神的象征。
- 词语结构
- 裹尸马革是由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裹”、“尸”和“马革”。
- 例句
- 1. 他是一位裹尸马革的志愿者,为了救助那些受苦的人而不惜牺牲自己。2. 这个军人是一位裹尸马革的英雄,他为了保卫国家而付出了生命。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勇敢的士兵,在战场上为了国家的安宁而牺牲,他的尸体被用马皮裹起来,以示他的坚贞不屈。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住成语的含义和形象。
- 延伸学习
- 1.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文化,了解更多关于英勇牺牲的故事和成语。2. 学习其他与英勇牺牲和坚贞不屈相关的成语,如“舍生取义”、“壮志凌云”等。3. 阅读与裹尸马革相关的历史小说或战争故事,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听说过裹尸马革的故事,觉得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很伟大。2. 初中生:我们应该向裹尸马革的英雄学习,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努力奋斗。
- 3. 高中生
- 裹尸马革这个成语激励着我们追求理想,不惧困难和牺牲。
- 4. 大学生及以上
- 裹尸马革是一个象征英勇牺牲和坚贞不屈的成语,它提醒我们要为了正义和信仰而奋斗,不畏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