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有操守、有良知,不会做出不道德或不光彩的事情。它可以用于表扬一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可以用于批评那些没有耻辱感的人。
- 例句
- 1. 他是个有耻且格的人,从不做出不道德的事情。2. 这个公司的员工都有耻辱感,他们注重道德修养。
- 基本含义
- 指有耻辱感并且具有高尚品质。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关于儒家思想的书籍和文章,深入了解其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耻且格的人。2. 初中生:作弊是没有耻辱感的行为,我们应该有耻且格地对待学习。3. 高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有耻辱感,不做出违法、不道德的事情。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耻且格,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 故事起源
- 有关有耻且格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它的含义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因此有耻且格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 记忆技巧
- 记住有耻且格这个成语可以通过将其与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联系起来。想象一个有耻辱感的人,他拥有高尚品质,注重道德修养。
- 词语结构
- 有耻且格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组成,强调了这种品质的重要性。
- 词语解释
- yǒu chǐ qiě gé ㄧㄡˇ ㄔㄧˇ ㄑㄧㄝ ˇ ㄍㄜˊ
有耻且格(有恥且格)
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何晏 集解:“格,正也。” 邢昺 疏:“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脩而归正也。”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天下有重典而不为酷者,惩一儆百,辟以止辟是也;有最轻之典而人莫敢犯者,有耻且格是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诸凡国法,治人身恶之既形者,制其滋蔓之多,必先教以天条,而后齐以国法,固非不教而杀矣,亦必有耻且格尔。”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