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赤岸常用于描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意志坚定不移的情况。它可以用于赞美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也可用于形容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场景。此外,赤岸也可以用于鼓励人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 例句
- 1. 人民的力量就像赤岸一样,坚不可摧。2. 革命的火种在赤岸上燃烧,照亮了整个国家。3. 只要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就能够创造出赤岸的力量。
- 基本含义
- 指红色的岸边,比喻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意志坚定不移。
- 基本解释
(1).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 王逸 注:“ 楚 有高丘之山,其岸峻嶮,赤而有光明。”
(2).传说中的地名。《文选·枚乘<七发>》:“凌 赤岸 ,篲 扶桑 ,横奔以雷行。” 李善 注:“此文势似在远方,非 广陵 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於是周行寓内,东造絶迹,西延 积石 ,南踰 赤岸 ,北过 寒谷 。”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赤岸 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3).山名。在 江苏 六合 东南。《南齐书·高帝纪上》:“治 新亭 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 新林 至 赤岸 ,大破之。”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淮南东路·真州》:“ 赤岸 ,其山巖与江岸数里土色皆赤。”
(4).山名。在 四川 新都 南。《文选·郭璞<江赋>》:“﹝ 长江 ﹞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阳 ;鼓洪涛於 赤岸 ,沦餘波乎 柴桑 。” 于光华 注引《大清一统志》:“ 赤岸山 ,在 成都府 新都县 南一十七里, 中江 支流经此。”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后余道 江 右, 贵溪 , 弋阳 之山无不丹者,远望之如霞焉。因思 楚 有 赤壁 , 越 有 赤城 , 蜀 有 赤岸 ,北塞外有 燕支山 ,想当尔耳。”
(5).古水泽名。在 陕西 大荔 西南,今湮。 北周 庾信 《同州还》诗:“ 赤岸 绕新村, 青城 临 綺门 。” 倪璠 注:“《周书·宣帝纪》云:‘幸 同州 ,自 应门 至於 赤岸泽 ,十里间幡旗相蔽。’是 同州 有 赤岸泽 也。”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赤岸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毛泽东的《赤岸诗》,深入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思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像赤岸一样,坚持学习,不怕困难。2. 初中生:人民的力量就像赤岸一样,坚不可摧。3. 高中生: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够创造出赤岸的力量,改变世界。
- 故事起源
- 赤岸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毛泽东的《赤岸诗》。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以赤潮连天迎晓月、青松林下共鸣风的景象,表达了人民群众坚定意志的豪情壮志。后来,这首诗中的“赤岸”被提炼为成语,成为了表达人民力量和意志坚定的象征。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赤岸”与红色的岸边形成的意象,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幅红色的岸边,上面站满了坚定的人民群众,象征着他们无坚不摧的力量和意志。
- 词语结构
- 赤岸属于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赤”和名词“岸”组成。
- 详细解释
- 赤岸是一个意境丰富的成语,它源自于毛泽东的诗句:“赤潮连天迎晓月,青松林下共鸣风。”成语中的“赤岸”指的是红色的岸边,比喻革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坚定意志。红色象征着革命精神和热情,而岸边则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支持。赤岸成语凭借其独特的意象,成为了表达人民群众坚定意志和革命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