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畏谨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待事物或他人时非常谨慎、恭敬的态度。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待人接物时非常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马虎或冒失的行为。
- 例句
- 1. 他对待学习非常畏谨,每天都认真复习。2. 这位年轻的领导非常畏谨,对待下属非常谦虚有礼。3. 她在工作中非常畏谨,从不敢有丝毫马虎的态度。
- 基本含义
- 指对事物持谨慎、恭敬、谦虚的态度。
- 基本解释
小心谨慎。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绍圣 初,以诗赋为 元祐 学术,復罢之。 政和 中,遂著於令,士庶传习诗赋者,杖一百。畏谨者至不敢作诗。”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 冯叔献 ﹞屡为法官,臺察弹劾,不避权势。时 高琪 当国,察其畏谨,数以公推考贵人,所拟輒称旨。”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公容貌如常人,悛悛畏谨,而洞识机要,口占应对悉中。”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畏谨相关的成语,如“恭敬如宾”、“小心翼翼”等,进一步丰富对于谨慎、恭敬态度的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老师非常畏谨,每次回答问题都小心翼翼地思考。2. 初中生:考试前我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待考试非常畏谨。3. 高中生:面对未来的选择,我会对自己的决策非常畏谨,不敢掉以轻心。4. 大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我会对待每一个任务都非常畏谨,不敢有丝毫马虎。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畏谨”这个词语。
- 故事起源
- 畏谨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哲学家,他非常谦虚谨慎,对待事物时非常恭敬。有一次,孟子和一位朋友一起去参观一座庙宇,他们走进庙宇时,孟子非常小心翼翼,生怕踩到地上的灰尘。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小心,孟子回答说:“我对这座庙宇非常敬畏,怕自己的一丝一毫的不小心会对庙宇造成伤害。”从此以后,人们用“畏谨”来形容一个人对待事物时非常谨慎、恭敬的态度。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畏谨”与小心翼翼的态度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走在脆弱的玻璃上,非常小心翼翼地行走,以表达对事物的敬畏和谨慎。
- 词语结构
- 副词+形容词
- 详细解释
- 畏谨是由“畏”和“谨”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畏”表示对事物敬畏、恭敬,怀有敬畏之心;“谨”表示谨慎、小心。畏谨表示对待事物时持谨慎、恭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