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指摘 zhǐzhāi
[censure;pick faults and criticize] 指责,指出错误,给以批评
他对他的老朋友和学生的指摘
指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近义词
批评、挑剔、攻讦、指斥、指责、谴责、斥责、申斥、责备、褒贬、批驳、批判、评论、评述、月旦
- 反义词
赞美、表扬
- 英文翻译
1.pick faults and criticize; censure
- 详细解释
(1).亦作“ 指謫 ”。挑出错误,加以批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 延熙 九年秋,大赦。 光 於众中责大将军 费禕 …… 光 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自信甚明,独立不惧。面折廷争,则或貽同列之忿;指謫时病,则或异大臣之为。” 清 薛福成 《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主和议者,例受人指摘。” 茅盾 《手的故事》六:“他们竟敢指摘我们贩运私货么?”
(2).指出并摘录。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读法》:“搜辑实物标本图画,初观察全体概要,授以名称;次指摘要点,详细观察;次结合以语言,以便记忆。”
- 基本含义
- 指桑骂槐是比喻说别人坏话时,故意把话题转移到别的地方,不直接点名批评对方。
- 使用场景
-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在不想直接批评对方的情况下。比如,你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间接指责某人的行为,或者在讨论别人的问题时,不直接点名批评对方。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描述某人在批评别人时,采用了间接的方式。
- 故事起源
-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杨修的人。据说,杨修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他嘲笑了当时的宰相曹操的儿子曹丕。为了避免曹操对他报复,杨修使用了指桑骂槐的方式,通过指着桑树骂槐树的比喻,来暗指曹丕的缺点,而不直接点名批评他。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赞美为机智和聪明的表现。
- 词语结构
- 指桑骂槐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指”、“桑”、“骂”和“槐”四个字组成。其中,“指”表示指向,指着;“桑”表示桑树;“骂”表示批评、责骂;“槐”表示槐树。
- 例句
- 1. 他总是指桑骂槐,从来不直接说别人的不好。2. 在会议上,他用指桑骂槐的方式间接批评了同事的工作态度。3. 她喜欢用指桑骂槐的方式来表达对别人的不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指桑骂槐的故事与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联系起来,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你可以想象自己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采用指桑骂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加深对这个成语的记忆。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指鹿为马、借刀杀人等,来扩大你的成语词汇量。这些成语都有着类似的用法和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们班上的小明总是指桑骂槐,从来不直接说别人的不好。中学生:老师用指桑骂槐的方式间接批评了同学的作业质量。大学生: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他喜欢用指桑骂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