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闳儒常用于褒奖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学术、文化或社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士,尤其是那些具备广博知识和高尚品德的学者。
- 例句
- 1. 他是一位闳儒,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2. 这位科学家被誉为当代的闳儒,他在科研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 基本含义
- 指德才出众的学者或士人。
- 基本解释
大儒。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乾隆 中,閎儒辈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深入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以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要像闳儒一样,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人。2. 初中生:他是我们学校的闳儒,成绩优秀,又善良乐于助人。3. 高中生:作为一名闳儒,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4. 大学生:他将成为一位闳儒,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推动社会进步。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叫孔闳的学者,他德才兼备,深受当时的君主和百姓的敬重。后来,人们就用“闳儒”来形容德才兼备的学者。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闳儒”:1. 将“闳”读作“红”,想象一位红色的学者,代表他的学识广博。2. 将“儒”读作“如”,想象一位学者优雅地行走,代表他的高尚品德。3. 将“红”和“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形象的画面,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形容词“闳”和名词“儒”组成。
- 详细解释
- 闳儒是由“闳”和“儒”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闳”意为宽阔、广大,表示人才博学;“儒”指儒家学派,代表学问和学者。因此,闳儒指德才出众的学者或士人,形容其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