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晋书·王猛传》:“﹝ 王猛 ﹞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於 洛阳 ,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 猛 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有一人引 猛 进拜之,父老曰:‘ 王公 何缘拜也!’乃十倍偿畚直,遣人送之。 猛 既出,顾视,乃 嵩高山 也。”后因以“卖畚”为典实。 唐 李白 《留别王司马嵩》诗:“呼鹰过 上蔡 ,卖畚向 嵩岑 。”
- 基本含义
- 指以次品冒充上品,欺骗他人。
- 详细解释
- 卖畚是指将次品或劣质商品冒充成上品,以欺骗他人的行为。这个成语比喻以次充好,故意欺骗他人。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欺骗、虚伪或以次充好的行为。可以用来形容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不诚实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相传,古代有位卖柴火的人,他将劣质的木柴冒充好的柴火卖给了买家。买家发现后愤怒不已,将这位卖柴火的人告到了法庭。法官判决说:“你卖畚,欺骗了他人,应该受到惩罚。”从此,人们用“卖畚”来形容以次充好、欺骗他人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动词“卖”表示行为,名词“畚”表示次品冒充上品。
- 例句
- 1. 他卖畚,以次充好,结果被揭穿了。2. 这家公司为了吸引顾客,经常卖畚,欺骗消费者。3. 不要相信那些卖畚的广告,它们很可能是虚假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拿着一个破旧的畚箕,却声称它是全新的,并试图以高价卖给别人的场景,这样就能够记住“卖畚”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欺骗、虚假宣传等相关的成语,例如“以假乱真”、“画蛇添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卖畚,说自己的作业是自己做的,但实际上是让别人帮忙完成的。2. 初中生:这个商家卖畚,宣传说他们的产品是全球最好的,但实际上质量很差。3. 高中生:政府官员卖畚,承诺改善民生,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4. 大学生:这个公司卖畚,声称他们的产品是独一无二的,但实际上只是改变了包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