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挞伐常用于形容对他人的不当行为或错误观点进行批评和指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描述对不负责任的行为、不公正的言论或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和谴责的情况。
- 例句
- 1. 他对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挞伐。2. 在会议上,他挞伐了那位领导的错误决策。
- 反义词
招抚、姑息
- 基本含义
- 挞伐指责、批评。
- 基本解释
◎ 挞伐 tàfá
[invade neighbours to punish their inquities] 原指迅速讨伐,后来泛指征讨
挞彼殷武,奋伐 荆楚。——《诗·商颂·殷武》
大张挞伐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批评和指责相关的成语,例如“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挞伐了小明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2. 初中生:同学们挞伐了那个欺负弱小学生的同学。3. 高中生:社会上应该挞伐那些不守法律的人。4. 大学生:学生会挞伐了校长对学生权益不负责任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挞伐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相传,这位官员在处理案件时,为了追求公正和公平,经常对那些犯罪分子和贪官污吏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因此,人们将他的批评和指责形容为“挞伐”,并将其成为一个成语来形容对他人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和指责。
- 英文翻译
1.[书] send troops to punish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挞伐”与“责打”和“批评”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人用鞭子鞭打别人来表示对其不当行为的批评和指责。
- 词语结构
- 挞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挞”意为鞭打、责打,“伐”意为批评、指责。
- 详细解释
(1).《诗·商颂·殷武》:“挞彼 殷武 ,奋伐 荆楚 。” 毛 传:“挞,疾意也。”原意为迅速攻伐,后挞伐连用,为征讨、讨伐之意。《明史·杨廷麟传》:“陛下有挞伐之意,大臣无御侮之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草昧经营,北征南讨,日不暇给,皆禁旅与驻防迭供挞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因未得万全之策,致暂缓挞伐之师。”
(2).泛指声讨。 秦牧 《长街灯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繁荣革命文学艺术》:“草菅人命的事件,在报纸上不时公开出来,大张挞伐。”
- 近义词
征伐、征讨、诛讨、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