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画本常用于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承中。它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同时,画本也可以用于讲述历史事件,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文化和社会。
- 例句
- 1. 她把自己的冒险经历写成了一本画本,让孩子们了解她的故事。2. 这本画本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
- 基本含义
- 指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的故事、经历或历史。
- 基本解释
(1).绘画的范本。 宋 陆游 《舟中作》诗:“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明 杨慎 《杜诗入画》:“ 杜 诗‘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画本可作。”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自然应该研究 欧洲 名家的作品,但也更注意于 中国 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
(2).泛指画册。 明 张宁 《方洲杂言》:“先朝西域贡马,高九尺餘,颈与身等,昂举若凤。余见今京师人家,多存画本。” 清 梁章鉅 《楹联丛话》卷四:“画本纷披来野意,文辞古怪亦天真。”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月蚀》:“小孩子们听说要到海边,他们的欢喜真比得了一本新买的画本时还要加倍。”
(3).指画幅后面的衬纸。 清 陆时化 《书画说铃》十五:“ 张守中 桃花山鸟,名画也。《销夏録》载之……同郡一宦,每过其店,輒誉是画。黠者因至藏画家,説以画本日久,浆退纸縐,卷舒必为害,须加薄浆,直而藏之,可无恙。”
(4).在文书上签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太宰揖吏科》:“若五部则遵往例,赴各科画本,不敢异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太宰揖吏科》:“闻部堂之至各科,科臣垂帘居内,部臣向内揖,科臣帘内答之。画本毕,再揖而行,两人不相面也。”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画本感兴趣,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画册和绘画艺术。你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画的历史和技巧,进一步了解画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喜欢看画本,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漂亮的图画。2. 小学生:我正在画一本画本,想把我的暑假经历记录下来。3. 初中生:老师让我们制作一本画本,来介绍我们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4. 高中生:这本画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和文化传统,非常有意思。
- 故事起源
- 画本起源于中国古代。在古代,人们使用画画的方式来记录重要的故事和历史事件。这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在当时非常流行,因为它可以通过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传达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画本”与“画画的方式记录故事”进行联想来记忆。你可以想象自己在一本画册上画画,记录下一个有趣的故事。
- 词语结构
- 画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画”表示用画画的方式,而“本”表示书本或册子。
- 详细解释
- 画本是一种用画画的方式来记录故事、经历或历史的形式。它通常由一本或多本画册组成,每页都有一幅画和相应的文字说明。画本可以通过图画和文字来传达信息,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或历史事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