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讐正”。1.校正。《新唐书·儒学传序》:“帝又讎正五经繆缺,颁天下示学者,与诸儒稡章句为义疏,俾久其传。”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校雠条理》:“夫博求诸本乃得讐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第三节:“ 乾 嘉 以还,学者多讎正 先秦 古籍,渐可得读。”
(2). 唐 代官名。掌校勘书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详正学士》:“ 唐太宗 时,命秘书监 魏徵 写四部羣书,将藏内府,置讎正二十员。后又詔 虞世南 、 颜师古 踵领之,功不就。 显庆 中罢讎正官,使散官随番刊正。”
- 基本含义
- 互相指责,争论彼此的对错。
- 详细解释
- 雠正是一个形容两个或多个人互相指责,争论彼此的对错的成语。它强调了彼此之间的争斗和争执,通常用于描述争吵或争论的情景。
- 使用场景
- 雠正常常用于描述争论和争执的场景,可以用于形容两个团队之间的竞争,两个人之间的争执,或者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等等。
- 故事起源
- 雠正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中的一段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两个国家,一国称为齐国,一国称为鲁国。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和鲁国的国君鲁襄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斗,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的过错,最终导致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这个故事成为了雠正这个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雠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雠”,第二个字是“正”。
- 例句
- 1. 他们两个经常在会议上雠正对方的观点。2. 这两个国家之间的雠正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雠正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人在争吵时,互相指责对方的过错,形成了雠正的情景。你可以将这个场景形象地想象出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雠正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争执”、“争辩”等等。这些词语都与雠正有关,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两个同学为了一个游戏的规则争吵不休,互相雠正。2. 初中生:班上两个同学为了一个问题争执不下,不停地雠正对方的观点。3. 高中生:两个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导致了长期的雠正和紧张局势。4. 大学生:在学术界,学者们常常会就某个理论或观点进行雠正和辩论。5. 成年人:在工作场所,同事之间可能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雠正和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