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挟日常用于贬义,形容某人或某组织利用某种优势,以迫使他人做出某种选择或达到自己的目的。适用于讲述权谋、竞争、斗争等情节的文章、演讲或对话中。
- 例句
- 1. 他利用公司内部的信息优势,挟日操纵股市。2. 政客们常常挟日利用民众的情绪,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基本含义
- 指太阳光线斜照,形成夹击之势。比喻利用时机或环境优势,以迫使他人屈服或达到自己的目的。
- 基本解释
谓十日。从甲至癸,十干已周,故云。挟,通“ 浹 ”,周匝。《周礼·天官·大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陆德明 释文:“挟,字又作浹。” 宋 王安石 《宋翰林侍读学士梅公神道碑》:“公卒明年,季秋挟日,于州山西,卜祔而吉。”
- 延伸学习
- 1. 学习其他与权谋、竞争相关的成语,如“暗度陈仓”、“出奇制胜”等。2. 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或小说,了解更多关于权谋斗争的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挟日利用老师的赞扬,让同学们帮他完成作业。2. 初中生:她挟日通过假装友好,欺负其他同学。3. 高中生:政客们经常挟日利用选民的情绪,以争取选举胜利。4. 大学生:他挟日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推销自己的产品。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是指齐国君主襄公利用太阳光线斜照的时机,挟带食物并威胁他人。这个故事成为成语“挟日”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将“挟日”与太阳光线斜照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站在太阳的斜照下,利用光线的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主语为“挟日”,宾语为所使用的手段或目的。
- 详细解释
- 挟日一词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挟日而食之。”意为太阳光线斜照而进食。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利用时机或环境优势,以迫使他人屈服或达到自己的目的。形容人狡猾、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