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采邑 càiyì
(1) [town]∶封建领主所据有的庄园,通常有围墙,包括领主住所(如城堡)及周围佃农村舍
(2) [fief]∶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
- 英文翻译
1.fief; feoff; benefice
- 详细解释
指古代卿大夫的封邑。《周礼·夏官·司勋》“凡颁赏地,参之一食”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不以美田为采邑。” 明 卓尔堪 《从军行》:“战胜食采邑,战死为国殤。” 清 彭始奋 《寄陇西观察赵韫退先生》诗:“新分采邑 陕西 偏,上奏仍屯塞下田。”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国君或王子亲自到外地巡视,考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领导者亲自到基层了解情况的行为。它可以用来表达一个领导者关心民生、关注民情的态度,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积极主动地了解和解决问题的行为。在工作场合或社会生活中,可以用来鼓励人们主动出击、深入实地了解情况。
- 故事起源
- 采邑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古代国君亲自到外地巡视的故事。据说,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为了了解国内外的状况,亲自到各地巡视,考察民情。他不仅亲自到基层了解百姓的疾苦,还积极解决问题,使国家变得更加安定和繁荣。这个故事成为了采邑这个成语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采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采”是动词,表示亲自巡视或考察;“邑”是名词,表示乡村或城市。
- 例句
- 1. 领导者应该像齐桓公一样,亲自到基层采邑,了解民情。2. 他经常采邑,与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采邑”拆解为“采”和“邑”两个字,然后联想到领导者亲自到基层巡视的场景。可以想象一个国君走出宫殿,走进乡村或城市,了解百姓的生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 如果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齐桓公的治理方法,以及其他古代国君的巡视制度。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采邑,因为我可以了解更多有趣的事情。2. 初中生:老师教育我们要像领导者一样采邑,了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3. 高中生:作为学生代表,我要亲自采邑,了解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