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簿据。《南史·循吏传·范述曾》:“后有 吴兴 丘师施 亦廉洁称,罢 临安 县还,唯有二十笼簿书,并是仓库券帖。” 宋 苏舜钦 《检书》诗:“坠亡多玩爱,存聚必券帖。”
- 基本含义
- 指契约、文书。也指借据、合同等文书。
- 详细解释
- 券帖一词源自古代文书的名称,是指契约、文书。在现代汉语中,券帖泛指各种借据、合同等文书。券帖的基本含义是指写有特定内容的文件,用于证明某种约定或交易。
- 使用场景
- 券帖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签订合同、办理借款等场景。它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交易、约定等过程中使用的正式文件。
- 故事起源
- 券帖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特定的故事,它的出现是根据古代文书的命名方式。在古代,人们在进行交易、借贷等活动时,会书写一份详细的文书作为证明。这些文书被称为券帖,后来成为成语。
- 词语结构
- 券帖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券”是名词,表示契约、文书;“帖”是名词,表示写有内容的文件。
- 例句
- 1. 他们签订了一份券帖,确保双方遵守合同条款。2. 这个借据是一张券帖,证明我借给他一笔钱。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券帖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交易或签订合同时拿着一张券帖,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 延伸学习
- 你还可以了解其他与券帖相关的成语,例如“券券在握”、“券中人”等。这些成语都与券帖有关,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券帖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发给我们一张券帖,让我们写下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2. 初中生: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需要填写一张券帖作为借阅凭证。3. 高中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户外活动,每个参与者都要签订一份券帖,承诺遵守活动规定。4. 大学生:我和同学一起租了一套房子,我们签订了一份券帖,明确了租房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