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凝碧池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物体或景象的清澈透明。比如可以用来形容天空的湛蓝,眼睛的明亮等等。
- 例句
- 1. 这个湖水清澈透明,宛如凝碧池一般。2. 他的眼睛明亮透澈,就像凝碧池一样清澈。
- 基本含义
- 指清澈如碧玉的水池,形容水质清澈透明。
- 基本解释
唐 禁苑中池名。 唐 天宝 十五载, 安禄山 兵入 长安 ,曾大宴其部下于此处。 唐 王维 《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 头奏管弦。” 宋 范公偁 《过庭录》:“ 王履道 同先子避地岭外,甚熟。因见有 颜持约 《王维画嘉陵江山图》,盖 明皇 幸 蜀 过 嘉陵 ,爱其江山,命 吴道子 图於 大同殿 壁, 王维 復画小簇,云:‘江山已暗 大同殿 ,絃管犹喧 凝碧池 。别写 嘉陵 三百里, 右丞 心事与谁知。’盖谓此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清澈透明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学习,如“明镜高悬”、“澄清如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决定把我的鱼养在一个凝碧池里。2. 初中生:我喜欢在凝碧池边读书,心情特别好。3. 高中生:她的眼睛像凝碧池一样清澈,让人心动。4. 大学生及以上:这个湖水清澈透明,宛如凝碧池一般,美不胜收。
- 故事起源
- 凝碧池的故事起源于南朝梁代的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梁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书法家,他在一次游览中看到了一口水池,水池的水清澈透明,如同碧玉一般。王羲之被这个景象深深吸引,于是他写了一首诗来形容这个水池的美丽,诗中有一句话是“凝碧池中照底清”,后来这句话被人们引用并演变成了成语“凝碧池”。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凝碧池”。可以想象一个碧玉做成的水池,水池中的水非常清澈透明,就像凝结的碧玉一样。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发音。
- 词语结构
- 成语“凝碧池”的结构是“凝+碧+池”,其中“凝”是动词,表示凝结;“碧”是形容词,表示蓝色;“池”是名词,表示水池。
- 详细解释
- 凝碧池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用来形容水质清澈透明,如同碧玉一般。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指水池中的水非常清澈,没有杂质,可以看到池底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