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谓因丧亲过哀而毁灭生命。《礼记·丧服四制》:“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南史·孝义传下·吉翂》:“ 翂 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清 黄景仁 《闻稚存丁母忧》诗:“一日尚存休灭性,千秋有业抵承欢。”
- 基本含义
- 彻底毁灭或消灭性格、品行上的恶习或不良行为
- 详细解释
- 灭性意指通过极端的手段或彻底的改变来消除一个人的恶习或不良行为。它强调了对个人品行和性格的彻底改变,使其摆脱不良行为的束缚。
- 使用场景
- 灭性通常用于描述对于某人的教育、矫正或改造过程中的彻底改变。它可以用于形容个人的自我修正,也可以用于描述他人的改变过程。
- 故事起源
- 灭性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刘敬传》中的一句话:“天下之人,心性各异,苟不灭其性,恶习兴焉。”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对于其行为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灭性的概念。
- 词语结构
- 灭性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灭”和名词“性”组成。其中,“灭”表示消除、毁灭,“性”表示人的品性、性格。
- 例句
- 1. 他通过刻苦学习和自我反省,终于灭掉了自己的懒散性格。2. 这个犯罪分子在监狱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改造,最终实现了灭性的目标。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灭性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灭火器灭掉了一团火,表示通过彻底的改变来消除一个人的恶习或不良行为。
- 延伸学习
- 想要更深入了解灭性这个成语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故事,可以参考相关的词典、成语故事集和语文教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灭掉我的懒惰性。2. 初中生:班主任通过严格督促,帮助我们灭掉了上课迟到的习惯。3. 高中生:我决定通过自我反省和改造,灭掉自己的浮躁性格。4.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希望能够灭掉自己的自私行为。5. 成年人:他经历了一次失败后,意识到需要灭掉自己的懒散性格,开始积极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