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们在决策、行动或处理问题时,由于一开始的错误选择或错误方法,导致后续错误不断出现,形成连锁反应的情况。
- 例句
- 1. 他在处理问题时一误再误,导致整个计划失败。2. 这个项目的失败是由于团队的一误再误造成的。3. 他一误再误,最终失去了工作机会。
- 基本含义
- 一次错误接着又犯下另一次错误。形容错误连续不断。
-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一波三折”、“错综复杂”等,以扩展对错误和复杂情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做作业的时候,一误再误,错抄了好几个字。2. 初中生:他在准备考试时一误再误,错过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3. 高中生:他在写论文时一误再误,导致整个思路混乱,无法顺利完成。
- 故事起源
- 成语“一误再误”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贪夫徇财无状元》一文中。故事讲述了一个贪财的人,为了寻找财宝,不顾一切地破坏了一座庙宇,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和错误。从此,人们用“一误再误”来形容连续犯错的情况。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一误再误”与连续下雨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连续下雨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形成连续的错误。
- 词语结构
- 四个字的成语,由“一误再误”组成。
- 词语解释
- yī wù zài wù ㄧ ㄨˋ ㄗㄞˋ ㄨˋ
一误再误(一誤再誤)
谓一再失误。语本《宋史·魏王廷美传》:“ 太宗 以传国之意访之 赵普 。 普 曰:‘ 太祖 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阿母以钱树子望,常勒高价。姬曰:‘儿不知贱质值几金钱,将以奇货居之,使儿一误再误。迴首前尘,终入苦海。’”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五回:“徒以误解民治真精神,且过恃自己之武力,一误再误,而卒自陷于穷途。”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