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虿的别名。《诗·小雅·都人士》“卷髮如蠆” 三国 吴 陆玑 疏:“蠆,一名杜伯。”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物而人名》:“虫而人名者……蠆称杜伯。”
(2). 周宣王 大夫,无辜被杀,死后射王于 鄗 。参见“ 杜主 ”。
- 基本含义
- 杜绝、禁止
- 详细解释
- 杜伯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由“杜”和“伯”两个字组成。其中,“杜”指杜绝、禁止,表示阻止或禁止某种行为或事物的发生;“伯”指长辈或尊贵的人,表示权威或高级人物。因此,杜伯的基本含义是通过权威或高级人物的禁止或阻止来杜绝某种行为或事物的发生。
- 使用场景
- 杜伯常用于描述某种行为或事物被禁止或阻止的情况。可以用来表达对不良行为或不合适的事物的制止或禁止,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警告或制裁。
- 故事起源
- 关于杜伯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然而,该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其中权威人物常常通过制定规定或发布禁令来禁止或阻止某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 词语结构
- 杜伯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的“杜”和“伯”分别有自己的含义,但结合在一起则表示整个成语的意义。
- 例句
- 1. 学校杜伯了手机的使用,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秩序。2. 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杜伯了非法贩毒活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帮助记忆杜伯这个成语:1. 将“杜”字与“禁止”联系起来,表示阻止或禁止某种行为或事物的发生。2. 将“伯”字与“权威”联系起来,表示由权威或高级人物来制止或禁止。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杜伯相关的成语或词语,例如“杜撰”、“杜门谢客”等,以扩展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杜伯了我们在教室里吃零食。2. 初中生:学校杜伯了学生在校园内打架的行为。3. 高中生:政府采取了措施杜伯了未成年人吸烟的现象。4. 大学生:校园里杜伯了无关人员进入宿舍楼的规定。